福建旅游(五)
台湾金门
我们自厦门搭乘游轮,历时两个多小时,登上了至今还隶属于台湾的金门岛。
那天,我们起了一个大早,导游想让我们能赶上这里的头班游轮去金门岛。可来到了厦门的海港码头,却因为重雾,船只不能出行,让人好沮丧,白起了一个早五更。
幸亏海滨天气多变化,八点过后,竟然云雾完全消失了,呈现出一个万里晴空的好天气。我们在海关工作人员地引导下,通过了一道道的检验手续,终于登上了去金门的游轮。
我找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坐下,静心地观赏着那美丽的海景。海风习习,风平浪静,游轮平稳地在海面上行使着,推起一排排白色的浪花;无数的海鸥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地盘旋在半空中;许多大小、规格、名称不同的船只(说实话我不能确切地给它们归类),来往穿梭在我们的船侧。我因有晕车的毛病,害怕晕车也会晕船,但那天一点也没有出现不适的感觉,也可能是由于心情愉悦,所以感觉身体很舒适。
船驶出码头不久,即看见在我们航道的不远处,有大片的海上养殖基地,只见一方方排列整齐的网箱、颇具规模。这无垠的海洋,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这海上养殖,毋庸置疑,自然会有本小、利润大的收获,这也是近些年沿海地区先富起来的原因之一吧,这应该就叫做“靠海吃海”嘛。
金门历史上属福建管辖,目前虽行政上尚未回归祖国大陆的怀抱,但因与厦门市近在咫尺,隔海相望、算得上是鸡犬之声相闻,又并非是老死不相往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相互都来往频繁,互通有无。特别是岛上缺淡水,全靠大陆专门水道供应。大陆的旅游团,天天络绎不绝地光顾小岛,岛上的居民也频频来大陆旅游观光或做生意。所以我们旅游来到这里,似乎没有感觉出有什么特别。因这里的人,与我们一样都是华夏的子孙,相同的相貌,相同的文字、相同的语言,相同的装束,几乎是相同的房舍和生活气息,相同的土地植被……让你直觉得,就像是身处在家乡的某一地。
(远看金门岛)
不过,你也会发现与我们本地有一个最大的特异处,就是在金门随处可看见的是国民党的党旗和青天白日旗,像电视剧里的民国场景。另外这金门岛与我们大陆的厦门市相向对视处,你在海上即可清楚地看见:一边是用巨大的标语牌,每一块牌子上写一个字,共同组成的一幅巨型标语是:“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另一边同样是用巨大的标语牌,每一块牌子上也是写一个字,共同组成的一幅标语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两幅巨大的标语牌遥遥相望,互相对视着,形成了一个特异的景观。
当地导游向我们介绍:金门岛是一个狭长的岛,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10.5万,与厦门相距10公里,当年郑成功曾起兵于此。随后他领我们绕岛转了一圈,我总觉得它整个岛像是一个城镇,又像是乡村,在这里没有大楼,更没有高楼,倒有不少零散的庙宇和牌坊。在那些建筑物之间就是菜地或庄稼地。在这里看不见整齐的草坪和成规模的花圃,花草全都是自然随意生长的,显得极为天然朴素,生长在地里的庄稼和树木,没有任何特异性,品种与我们南方的种植基本无两样。各个大小商店、饭店及码头的服务人员,全都是操着很流利的普通话。当地的导游告诉我们:他们整个金门岛的面积基本与厦门市相仿,但人口却不足厦门市人口的二分之一,且其中好大一部分金门籍人,还是长年居住在台湾岛、东南亚或香港,以及大陆等地的,所以实际在金门居住的人口,还要少许多,也就仅几万人而已。
因人少,空地多,他们的粮食能自给自足还有余,经济支柱产业主要是金门酒业。我们也去看了他们的酒厂,该酒厂看上去门头并不大,占地面积也不大,但因这里有闻名遐迩的红土“旱地高粱”,和“宝月古泉”的甘甜水作原料,有本地特殊的气候和坑道的窖藏,所以自创的“金门香型”白酒,全球知名,听说每年仅在大陆的销量就很是可观。
据他们当地导游讲,当地居民的福利相当不错,年龄过了六十岁,政府每年都会发给很充足的养老金。孩子从出生始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所有的费用,包括出生费、住院费、入托费、各级学费、书费、饭费、交通费、校服等等全部由政府买单。另外,他们是不执行计划生育的,而且极力鼓励多生育,每生一个孩子政府都有一定补助,生第二胎双份补助,要是生第三胎、第四胎,或更多,给的补助也会翻倍地增加。所以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可以在家做专职妈妈,生后也无需操心抚养问题。其实他们这些所谓优厚待遇,与金门在大陆与台湾的特殊位置是分不开的。
在金门还有一项产业也很发达,那就是“刀具”业。众所周知,因历史的缘故,大陆炮轰金门二十多年。据说,金门岛上的人,光收集由大陆这二十多年打过去的炮弹就有一千七百多万枚,因这些弹皮都是军用好钢,于是他们就用来发展了刀具业。每一枚弹皮,可制作出六套刀具,且都质量上乘、锋利耐用。还有部分是打过去的“宣传弹”,主要是撒传单,不爆炸,弹头直接插进了地里,至今仍不断从地里挖掘出,这部分钢材用做刀具质量更好。也听说,仅一枚MM的炮弹壳,就可以制出40至60把菜刀,于是形成了这里的“炮弹钢刀文化”,这些刀具又大部分返销给了大陆,凡来金门旅游的,也多捎一把“金门菜刀”回去,实在是让他们挣回了不少的外快。
在那些年月,听说开始时,是天天炮轰,后来改成了分单日或双日炮轰,而且是有固定时间的,老百姓也慢慢习惯了那种日子,到了炮轰日,及炮轰的时间,他们就快躲起来,炮轰时间结束,或非炮轰日,他们就该上工的上工,该种地的种地。在年、节及公休日,是双方都遵守的安全日,所以多可放心地自由活动。为应付时局,在那时他们都尽量不造高建筑物,说是怕成了炮轰的靶子。同时修建了颇具规模的地下防护设施,在岛中心区有一大的坑道——翟山坑道,现在也变成一个旅游景点了。
导游那天还带领我们进入坑道里面走了走,见其内部容量很大,长约百米不止,可容纳上万人在里面躲避。坑道内水电安装完善,护栏牢固,四周墙壁灯光明亮,可谓设备齐全。进入里面的人,能自坑道便利地上到地面,也能直接由洞内乘船出海,我不太内行地估约了一下,这里面大概能允许三十几只小渔船同时驶进坑道内的水渠。
(坑道内境况)
岛上有一个很小的“金门公园”,在里面陈列着不少早已退役的小飞机和大炮、也有些坦克类的老式武器,我不熟悉这些东西的名称和来路,自然也就对它们较少有欣赏的兴趣,只是走马观花看了看。
在这公园不远处,是修建较为讲究的“蒋经国纪念馆”,我看到,馆中的展室有三层,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位蒋先生的生平和经历,同时也看见对他的品行做了较高地评价。我们随导游走了一圈,出来后又参观了一圈“金门博物馆”,初步地了解了一些关于金门的历史、发展、人文、地理及其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的东西。因它本身就是中国的一块土地,离大陆又那么近,相互来往又如此频繁,我们自然觉得都那么熟悉,毫无陌生感。
我们一共在这里逗留了一天的时间,对金门的了解,主要还是听导游的讲述,个人实际体会较深的也无外乎就是如下几条:一、这里的空气确实不错。这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太注重空气质量问题了,人总是缺什么,就免不了追求什么。在这海岛上,自然空气是非常清新、洁净的,再羡慕也无法强求,总不能装上一袋子背回北京的家里来吧。二、这里车真少、人也少,好像整个岛上,在外面可见到的车和人,都能屈指可数一样(海关处除外)。相对寺庙和牌坊不少,而且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石狮,听说岛上的居民都视石狮为他们的保护神,故而村口、路口都常看到。三、突出的感觉是这里真“朴素”。听导游介绍,这里的居民生活水平应该都不低,但整个岛看上去,全都是那么朴实无华,低矮的房舍,不宽的马路,在这里看不见人造的假山、喷泉,也看不见像样的园林、花圃,就连岛上居民的装束也都是那么简单朴素,一切都显得天然、纯真。
徐惠英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shizx.com/sssms/9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