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广播电视台
联合策划推出
全媒体新闻行动
“行走大运河”
▼▼▼
02:06人们常说“北京城是漂来的”,一句话道出了北京城与大运河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到了现在,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外地人也被叫做“北漂”。
如果要探寻北京城是怎么顺大运河漂来的,就一定要先到张家湾,因为俗语有云“没有张家湾,漂不来北京城”。通州区政协特约文史专员任德永带我们来到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张湾村,一座保存完好的城门楼矗立村口,依旧护卫着张家湾人。
△记者采访任德永
登上城楼,整个张湾村就尽收眼底。
△站在张家湾城台俯瞰萧太后河和通运桥
由于历史变迁,张家湾城也只是留下了南门城洞和城台东侧和西侧的一段城墙。
△张家湾古城墙
站在城台向城内望就看到了古老的萧太后河蜿蜒流过。这条河是北京的第一条人工运河,是辽国萧太后主持开凿,故而得名。这也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最早的漕运河,河底和河岸分别以坚硬的黑色和黄色黏土铺垫而成,坚固异常,被老北京人称为:铜帮铁底萧太后河。
△横跨萧太后河上的通运桥
张家湾的建城与这条漕运河有着莫大的关联。那么张家湾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张家湾建城比北京还要早。民间有一说法:“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紫禁城是明代修建,但是张家湾却是元代修建。
元朝定都大都后,朝廷决定利用海运使南粮北上。当时有一位名叫张瑄的官员,归顺前曾做过海盗,他首次将槽船经由直沽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入北运河,朝廷为了表彰他,封他为万户侯,此地也得名张家湾,一直沿用至今。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为了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水路交通中转区。
△残破的旧城墙
历史上运河不仅运送漕粮,还有一些重要物资,所以张家湾的很多地名和运河漕运有着莫大的关系,比如会馆、驿站、盐桥、馆驿胡同等。
不过,这些漕运时代的历史遗存已经变成了地名或博物馆里的文物,但是横跨萧太后河四百余年的通运桥,则在时光的洗礼下,变得历久弥新。
△通运桥
△桥面车痕累累
△栏杆已经凹陷,是百姓磨镰刀所致
桥的两侧各有22根海棠望柱,柱头雕石狮,神态各异,但已是残缺不全,桥身由花岗条石砌成,桥面车痕累累,彰显昔日的繁华。
△形态各异的石狮子
北京这座古都的一砖一瓦正是从张家湾这座码头“万舟骈集”的盛景而来。建造紫禁城的建材:砖、瓦、木料等从南方采集,沿运河北上,然后运到通州大码头进行陆路运输,最后一直运到北京城。
紫禁城太和殿里有24根金丝楠木的大柱子,天坛祈年殿里有28根,这些柱子高20米,直径一米多。这些大木头被称为神木,都是顺着运河漂来的材料。
通州区年左右进行运河疏挖的时候就出土了三根大木,现在在通州区文庙集中陈设。
△清代张家湾运河及码头全图
顺水而来,沿河而生,漕运不仅带来了粮食、丝绸、茶叶、木材、石料,而那些无形的,影响或许更为深远……发源于江南的昆曲《牡丹亭》,从明朝汤显祖的玉茗堂,沿着大运河北上京师;活跃在南方的徽剧,也是沿着大运河一路唱着、唱着,最终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剧种——京剧。
同时,沿运河带来的丰富物产也充盈着北京人舌尖上的记忆。通州区腐乳、大顺斋德的糖火烧、小楼的烧鲶鱼都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称之为运河上的美食。
△小楼烧鲶鱼
还有,那些南下的官员,北上的学子,步履匆匆的客商,以及在此弃舟登岸的林黛玉……
《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曾出现过的花枝巷就在张家湾,书里的张家湾车水马龙,人语喧阗,是繁华无比的闹市。曹雪芹家的当铺就在花枝巷,如果十年前来还能看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花枝巷已经不复存在。
曹雪芹的典地和墓葬刻石目前在张家湾博物馆陈列。
△张家湾博物馆
来到张家湾博物馆,走进陈列室,一艘古船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是一艘清代漕运驳船,距今已经有多年历史了。这艘由杉木制作而成的船是当年小宗货物的运输工具,经过历史的风雨侵袭,如今已经不堪使用,但却是千年运河漕运兴盛的重要见证。
△“张家湾”印记城砖现收藏于通州区博物馆
△张家湾出土的运河里的碎瓷片现收藏于通州区博物馆
张湾千载运河头,故垒临漕胜迹稠。张家湾这座大运河起源处的千年古镇早已失去了交通南北的作用,成了吊古凭今的文物地标。但是依托大运河文化,一个崭新的张家湾设计小镇正在蓝图上徐徐展开。未来,恢复和保护的运河码头、城墙遗迹、通运桥、下码头、大运河古道等漕运遗址不仅是运河历史的载体,也是未来城市文化的延续。
△通运桥和张家湾镇城墙现在是市级保护文物
-End-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shizx.com/sssjj/1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