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的夏天里,最热的时候,食物拿到室外都可以烤熟了。当地的人向我推荐了一种本地的消暑利器,听说吃完这个东西能让人立马“暑意全消”。它就是当地人非常熟悉的石花膏。在锦尚镇深埕村有一位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石花膏的阿伯,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他与石花膏的故事。
在炎炎的夏日里,或许没有人会像谢阿伯这样,对酷热的天气这般喜爱。又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谢老伯把要卖的石花膏装好,骑上摩托车,开始了一天售卖石花膏的行程。
在闽南很多人的记忆里,都有关于石花膏的故事,它和仙草冻一起,如同哼哈二将,把守着闽南人盛夏清凉世界的大门。谢老伯卖石花膏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这门生计是从父辈那里继承过来的。常年的东奔西走,已经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标识,哪里人多,哪里石花膏好卖,他都一清二楚。
一上午的时间,石花膏的售卖情况并不理想,这让谢阿伯有些着急。谢阿伯纯传统手艺制作的石花膏,在价格上并不占优势,来买的都是一些比较识货的人老顾客。
现在市场上售卖的石花膏很多都是用石花粉制作的,价格比用石花草熬制的便宜很多。淳朴的谢阿伯并不愿意随大流这样做,他还是坚持用石花草作为原材料,为的就是留住最纯正的“闽南味”。
要得到最美味的东西,是需要付出更多辛勤劳动的。石花膏的制作原材料石花草,是一种生长在台湾海峡中潮或低潮带礁石上的一种食用海藻。每年的4月到6月是石花草的盛产期。每到这个时候,谢阿伯都要掐着潮涨潮落的时间,到海边采摘石花草。
石花膏的售卖季节从6月份开始,到10月份结束。在这段时间里,需要的石花草往往要上百斤斤。为了存够这段时间要用的石花草,在采摘的季节里,谢阿伯往往要奔波很多个地方。
偌大的海滩里,常常是谢阿伯一个人顶着烈日,弯着腰默默地采摘着石花草。虽然很辛苦,但是为了坚守住最正宗的石花膏,他觉得这是值得的。休息的间隙,坐在海边的沙滩出看一看这片熟悉的海,是谢阿伯赶走劳累的一种方式。
石花草采摘回来,意味着更加复杂的工序要开始了。它还要经过六晒六泡的繁琐处理,才能进入厨房熬煮。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在谢阿伯家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负责采摘石花草,而晒石花草的工作自然就落在了老伴施阿姨身上。
看似普通的工作,想要把它做好,却要付出更多的细心和耐心。铺在埕上的石花草,需要施阿姨不停地翻动,才能均匀地将它晒干。这样的工作,往往要持续一个礼拜。等待晒的差不多了,还要反复地用筛子筛掉多余的杂质,石花草的处理工作才算做好了。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为了熬制出醇正的石花膏,石花草要用大锅熬煮5到7个小时。
相比于机械化生产,传统手工制作需要人们消耗更多的体力。煮好的石花草,要用纱布先过滤一下,但这并不能将熬好的汤汁全部分解出来。这时就需要用压榨机,把剩余的汤汁压榨出来。
压榨的工作是一项非常需要体力的活,今年已经61岁的施阿姨,使用起压榨机已经显得有点吃力了。常年弯腰工作,让施阿姨的背有点驼了。不过,她和老伴的观点一样,累点辛苦点没事,但要把传统的味道留下来。
刚熬好的石花,会在时光慢慢地流逝中变成膏状固体。这时,石花草也就完成了它从植物到食物的华丽转变了。除了大部分拿去售卖,施阿姨也会留一些石花膏给自家享用。一辈子生活在海边,关于石花膏对身体的好处,她是非常清楚的。
明代“药圣”李时珍在他撰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石花菜)功用清热润肺,化疾软坚,用于肺热疾稠、肠炎、痢疾。”而且据记载,我国早在唐宋年间就已经有石花膏了,过去没有冰箱,常吊在井中冷却。
傍晚时分的院子里,气温刚好,小孩子们正在等待着美味的到来。切好的石花膏,加上一勺蜂蜜,凉丝丝、甜蜜蜜,能绕躁动的孩子们立马变得安静了。作为海边的孩子,这种晶莹剔透的消暑良品,将会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味蕾记忆。
夏天的滋味,对孩子来说是甜的,而对于谢阿伯来说则是酸甜苦辣,百般滋味。一年四个月的忙碌,能给谢阿伯带来可观的收入。相比于辛勤换来的酬劳,他更喜欢看到人们对于传统手工的坚守与传承。这个夏天还没结束,而谢阿伯与石花膏的故事也还在继续着。
除了传统的做法,美食爱好者们也会在石花膏上加新鲜的水果、红豆、芋泥等食物,制作成另外一种消暑美食“四果汤”。在传承中坚守,在发展中创新,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谢阿伯、施阿姨这样的坚守者,无数的“古早味”才能得以原滋原味地一代代传承下来,给人们带来舌尖上的满足。
石狮广电传媒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shizx.com/ssstc/69.html